木蠹蛾,也称蠹蛾,属鳞翅目蠹蛾科。
老熟的幼虫会在土里用丝液粘附土粒做成小布袋样,因此群众也叫做“布袋虫”
这是一种啃食根、茎性的害虫,木蠹蛾的幼虫初期咬破幼茎的茎皮,钻进嫩茎内部,蛀食茎髓,幼茎皮层遭到破坏后,水分、养分的疏导阻断,单株开始死亡;幼虫5、6月间开始危害,危害期长达5~6个月,入秋后天气转冷,长大、老熟幼虫在茎内朝下转移,进入根茎部危害鳞芽,之后在地表下3~10厘米深处,结茧越冬,下一年继续危害。
木蠹蛾是一种比较难以根治的害虫,前几年在河北、山西、陕西等笋区有大发生,山东及其他省区,发生较少。被危害笋田死株率30%以上。2011年山西芮城县一个笋农的芦笋地,因为布袋虫危害缺苗70%以上,亩产仅有200多斤的产量;2012年5月采收期间,河北威县一个农户,每天从自己地里能捡到1水桶的布袋虫,他的芦笋地,发芽的很少很少,基本可以说没啥产量了。这个虫子一旦发生后,会给笋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。
木蠹蛾的成虫为蛾,因此得名。雌蛾体长约3厘米,羽展约7厘米,雄蛾体型小于雌蛾。蛾体灰褐色,体粗短,胸背褐色,有白色鳞片,前后翅白色。所产的卵椭圆形,宽1毫米、长1.5毫米,初期卵乳白色,孵化前变深褐色。成熟的幼虫体长达6厘米,粗短,身子扁平,头部褐色,体部浅黄色。蛹长3~4厘米,红褐色,所结的茧成长布袋状,长约5厘米,土褐色,由丝粘连土粒而成。
木蠹蛾的习性:
每年发生一代,危害大半年。上年的幼虫,在地下3~10厘米之间越冬,但不冬眠,长大老熟的幼虫用丝由丝粘连土粒,结成布袋状的茧,虫慢慢化为蛹,蛹期25天左右,4~5月间,蛹羽化成蛾,蛾子昼伏夜出,白天潜伏在植物的叶背面、土块下、草层里等背光阴凉处,傍晚开始活动。早晨时交尾,傍晚时产卵。交配后的雌蛾可产卵200~500粒,多产在地表、杂草、笋芽附近,卵成块状,每块10多粒。木蠹蛾的卵一周后孵化成幼虫,幼虫钻入土中,咬噬芽茎进入茎体开始危害,危害期约半年。夏季和秋季,在没有病害发生的情况下,有很多地上茎自己干枯死亡了,如果剥开死茎会发现里面的虫子,有的1根里面多达4、5个,甚至更多。
木蠹蛾的防治:
发生木蠹蛾的笋田,根治很难,因为成年的蛾子在交配前后会四处飞。相邻的芦笋地,一家有虫子后,1~2年内,会蔓延整个村庄的芦笋地,都有布袋虫发生。有的农户治虫,有的人不去治,都没有效果。一旦发生了布袋虫的地区,必须所有的群众都一起防治,2~3年后,才能够控制住。也就是我说的:布袋虫必须群防群治、必须综合防治,才有效果。
采用物理、化学的方法方法,双管齐下进行防治,以减轻危害。
1、在3月份,白芦笋结合培垄、绿芦笋结合扶垄,捡拾翻出来的布袋虫杀灭。
2、化蛹期的4月份,结合采笋期的开沟追肥、松土除草、旋耕保墒活动,捡拾茧蛹杀灭,减少虫源。
3、在5、6月份羽化成蛾时,利用黑光灯、振频灯、糖醋液等方式诱杀蛾子,减少交配、产卵,降低虫基数。
4、羽化初期,蛾子飞行能力差,多附于地表,可用1000倍液的辛硫磷,喷洒笋茎周围的地面。
5、采收中的笋田,幼虫高发期,也可亩用1公斤辛硫磷、敌百虫颗粒剂,拌入20公斤细土,撒笋垄之间,杀灭幼虫;蛾子早上交配后晚上产卵,会把卵产在笋垄周围的土里,撒入拌药的毒土后,很多卵在毒土上被杀死。
6、没采收的笋田,幼虫高发期,可喷洒50%的辛硫磷1000倍液,或氯氰菊酯,也可结合施肥时在笋垄两边开沟,撒入辛硫磷颗粒,浇水。
7、在7月份采收结束的白芦笋,在放垄时,垄沟里撒入有机肥、复合肥的同时,拌入2~3公斤的辛硫磷颗粒剂,把肥料和农药一起埋到地下。绿芦笋在停止采收后,追肥时,肥料里也拌入拌入2~3公斤的辛硫磷颗粒剂一起埋下去。
8、严重枯死的单株,可以从地表部剪掉,拿出笋田,无害化处理,杀灭茎内的幼虫。
9、对于危害严重,死株40%以上的笋田,已经没有多大的保留价值。可以在当年采收彻底结束后,犁掉笋田,撒入5公斤辛硫磷、5公斤多菌灵,彻底杀虫、杀菌后,改种其他作物2~3年,而后重新种植芦笋。
上一条:去年10月种植,现在开始第二次采收 | 下一条:芦笋的播种方法 |